中国大学教授反讽:恢复老百姓向官员行跪拜礼,可增加官员责任感
跪拜礼在很多人眼中都很陌生,到现在的21实纪更是不常见,基乎上只会出现在一些大型的祭祀场合或者特殊的仪式上面。
关于下位者对于上位者的跪拜礼节更是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却有一个来自中国传媒大学著名教授,发布了一则匪夷所思的言论,他认为应该恢复老百姓像官员行跪拜大礼。
他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在新社会推行旧制度,这位教授到底有什么目的?
【谋士以身入局】
2022年,一则名为“许石林建议恢复民跪官制”的话题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就导致自媒体闻风而动,纷纷跟进。
标题起的更是一个比一个吓人,像是“知名教授许石林公开倡导民跪官制”、“作家许石林:中国应重拾民跪官之礼”等,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
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不明真相的民众,被迫进入到一场断章取义的闹剧,只要是真正读过许教授文章的人应该都是可以明白他的用意。
展开剩余84%让许教授“出名”的“罪魁祸首”,,在2017年7月26日被“经济学家圈”转载,而在这篇文章中,许石林其实是在对“吴宋朝”研究宋史的一篇文章进行评论。
原文其实是这样的:“(前文省略)官们无不希望小民下跪才行,不让民之躯跪,让其心其意志跪,这样实质上民还是跪,而官却不讲官威、不修官仪、不养官气。所以,强烈建议恢复民跪官制。”确实,如果只看这一段,确实容易让人误解为许石林在正经地提倡恢复民跪官的制度,但只要联系前后语境我们就不难发现,许石林这里的“强烈建议”其实是一种反讽。
他是在讽刺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官本位”现象,而非真的在倡导民跪官,可是部分自媒体却不管他想表达的意思,只在乎流量。
甚至说有的还故意忽略了这一点,断章取义,将这段文字单独拿出来,炮制出一系列的让人惊掉下巴的话题。
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被疫情压迫着的人们本就情绪敏感,这就导致许教授成了一个“出气筒”,这无疑就是在火上浇油,故意挑起所谓的“官”民对立情绪。
在这场乌龙中,许石林其实只是一个被利用的角色,他的原意被曲解,他的言论被断章取义,最终成为了一场炒作的导火索。
而真正的可悲之处在于,真的有人被这场炒作所蒙蔽,上钩了,可是在古代,跪拜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呢?
【所谓跪拜礼】
我们现在所能了解到的跪拜礼,其实就是是一种在东亚社会流行的礼仪形式,没有什么特别的特殊意义。
朱熹就曾经在《朱子语类》中描述过古人跪坐的习惯,指出跪拜其实是跪坐时的一种自然姿态,并无尊卑之分。
这一观点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如殷墟花园庄54号墓墓主脚掌骨上的“跪踞面”就是明证。
在先秦古礼中,跪拜礼的精神是双方人格的对等和尊重,年轻人行冠礼时与母亲互相跪拜,新媳妇与公婆互相跪拜,甚至君臣之间也坐在席子上互相跪拜。
朱熹通过《尚书》中的记载,如商王太甲拜伊尹、周成王拜周公的稽首之礼,以及东晋元帝拜王导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古代君臣之间互相跪拜的平等性。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坐椅子,跪拜礼的含义逐渐发生了扭曲,在金元时期,臣向坐在椅子上的君主跪拜成为常态,这一变化符合当时重视主奴关系的文化氛围。
明清时期,跪拜礼进一步演化,清朝甚至出现了对皇帝的“三跪九叩”,跪拜礼彻底与“奴性”联系在了一起。
但值得注意的是,古礼中跪拜礼的原始精神是追求人格对等,朱熹制作的《朱子家礼》就体现了这一精神,其中规定了男女之间互相跪拜以表达尊重。
行冠礼的年轻人跪拜父母时,父母也需起立答礼,这一礼仪规范在民间得到了广泛践行,即使在金元时期庙堂之上跪拜礼发生扭曲,民间仍保留着较多对等性的答拜内容。
朱子家礼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还辐射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
朝鲜李朝将《朱子家礼》作为全社会的礼仪典范,广泛推广,使得跪拜文化深入朝鲜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延伸到现代韩国文化之中。
在韩国传统婚礼中,夫妇的“交拜礼”就是重要组成部分,新郎新娘按照奇偶数次进行跪拜和答拜,体现了古礼的精神。
而日本也是受到了中国跪拜礼文化的影响,由于日本仍然保留着席地而坐的古老习俗,因此在礼仪上更容易继承和发展古代中国跪拜礼的核心精神。
日本的“坐礼”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跪拜礼,分为真、行、草三种,头部触碰到手的位置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恭敬程度。
越南同样受到了中国跪拜礼的影响,在朱棣统治越南时期,就向越南颁发朱子学书籍,到越南黎朝建立后,《朱子家礼》等成为越南社会的礼仪典范。
越南本土的家礼类文献非常丰富,显示了越南社会对家礼的学习和吸收非常深入,并形成了自己本土特色的家礼,但其中的跪拜仪式与内在精神仍然继承并发扬了来自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或许跪拜确实是有沉浮的意思,但是他的本质事实上还是一种礼仪,与身份高低没有太大关系。
而那些想要通过跪拜去太高一个人身份的想法,确实是很匪夷所思。
发布于:河南省